随着交通运输与信息传输速度日益提升,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我们日渐生活在一个高度竞争、效率至上的时代,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要求人们做得又快又多又好,但多、快与好的要求本身就存在着冲突:
要做到“好”往往需要个体耐下心来、慢下来,而这与多而快的要求相冲突;同时满足多、快、好的要求,则个体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显著增加了个体的焦虑与抑郁情绪。
此外,当人们想要快速做好一件事情时,会低估完成这件事情的时间,耐心会随之降低。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对速度的期待越来越高。
(资料图片)
一项研究在分析了1058位在线购物者的资料后提出了“4秒原则”,即在线用户等待网页跳转的时间不会超过4秒。而个体在等待视频缓冲时,会在短短两秒内失去耐心。
在当代这样广泛追求速度与效率的价值体系下,耐心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似与时代要求相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耐心是否已经过时?它还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与德行吗?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是否还有必要培养耐心呢?
无论对个人或社会而言,耐心的价值和意义都不可低估。从个体(微观)层面来看,耐心受到诸多个体内在因素影响,也与个体身心健康、幸福感、人际交往、问题解决乃至个体发展等息息相关。
另外,纵向考虑,耐心预测了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的人均历史收入水平及1500年内的经济增长。
通过影响“积累过程”,耐心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耐心本身对于个体健康与发展、社会稳定运行以及国家经济、教育、创新等领域的发展具备重要意义。
基于此,研究希望通过焦点团体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对耐心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对当代生活的价值进行研究与探索。
耐心作为一种心理资源
Kahneman最早在注意分配模型理论中提出“资源”这一概念,认为人们在生活中能同时从事两项或多项不同的活动,是由于个体将已有的认知资源同时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上。
如果个体已有的认知资源不够分配到这两项活动上,那个体就不能同时顺利完成这两项活动,或者活动完成的质量受到影响。
在此理论的基础上,Kanfe和Ackerman将心理资源定义为个体所拥有的未分化的能量池,它意味着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在认知心理学中,心理资源即心理能量,为人的行为或心理活动提供能量支持。
人类进行的各种有意识外在行为或心理活动,都必须依赖心理资源,一般来说,心理资源越充足,其心理活动或有意识行为的质量就越高。当心理资源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个体就可能出现自我衰竭,进而导致自控任务失败或任务质量下降。
自我控制依赖于一种可以消耗的、有限的心理资源。个体在应对压力性事件、调节负性情绪和抵制诱惑等时都需要自我控制,而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资源。
研究认为,自我控制中消耗的有限的心理资源包含了耐心。耐心的有限性与可支配性特征反映了耐心作为一种心理资源的消耗过程。
每个人的耐心是有限的,如果面对特定对象使用了过多的耐心,就会导致个体面对其他对象时可调动的耐心资源减少,这将直接导致其他任务的失败或质量下降。
耐心消耗殆尽后,个体没有办法再做到耐心。此外,耐心作为一种有限的心理资源比较稳定,在不同的情境中可以对耐心进行支配,二者分别反映了耐心的特质性与对象性特征。
人的习惯性或本能的举动只会消耗极少量的心理资源,这是因为这些反应已经形成了自动化加工。个体在面对擅长的事情时比较耐心,也可能是因为已经或正在形成自动化加工,因此消耗的耐心较少。
上述观点可以很好解释了为什么个体在耐心资源耗竭时,会感受到压抑、焦虑、失望、崩溃、难过等强烈的负面情绪,同时可能会有相应的情绪表达及行为表现,降低或停止投入更多的耐心。
耐心的资源视角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生活中的耐心变化以及不同个体间的耐心差异。耐心状态下,个体所(需要)投入的耐心资源低于预期。
当投入的耐心资源超出预期时,个体会随之调整预期或失去耐心。个体的耐心差异具体表现为调配耐心资源的灵活性差别,以及耐心资源的存量或总量之间的差异。
其中,存量差异部分反映了特定状态下个体间的耐心差别,总量差异反映了特质层面下的耐心差别。
此外,将耐心视为心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个体因缺乏耐心而引发的愧疚感或道德焦虑感,从而更加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耐心。
增加耐心调节的主动性可以使个体更加放松。通过高效支配耐心资源,个体部分弥补了耐心不足引发的不良后果,但也更容易触发缺乏耐心的状态。
这源于个体耐心资源不足以支持当前或不同活动下对耐心的需求。耐心调节的灵活性类似又不同于心理弹性。在干预个体耐心的过程中,增加耐心资源可以带来更多的耐心用以分配,增加耐心支配的灵活性将使个体更容易调整预期,维持情绪稳定。
将耐心看作一种资源,这种视角也有一定缺陷。第一,由于耐心资源无法直接测量,如何评估耐心资源是一个问题。
第二,现有的访谈结果尚无法得知如何增加耐心资源。有学者发现瑜伽可以使个体宁静下来,恢复活力,提升参与积极性,降低疲劳感,这可能使得个体耐心得以恢复。
同时,瑜伽还可能通过增加正念水平,精神平和以及社交联系进而增加个体的耐心资源。也有国外学者报告在对儿童或大学生的耐心进行干预时,其干预效果显著而持久。
但没有证据表明这种干预是从何种角度影响了个体的耐心,使得效果可以长期维持。耐心资源的恢复与增长以及灵活性的提升有待进一步研究。
耐心与期望理论
在期望理论中,人对行为的选择以两种主观判断为基础,即某一行为达成某种特定结果的可能性及这一行为结果将带来的有关奖惩的价值判断。
简而言之,某一行为的结果对主体而言越有价值,诱力越大,同时通过努力达成该目标的可能性越大,则个体表现在该行为中的动机力量也就越大。
预期效价与目标完成可能性影响着个体耐心。在上述公式中,二者分别对应行为诱力(V)与实现概率(E),行为动机力量可能部分中介了预期效价对个体耐心的影响。
但是期望理论仅能部分解释目标完成的可能性对个体耐心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目标完成的可能性不仅仅包括高可能性与低可能性。
在实际生活中还常常遇到个体对目标完成的可能性并不清晰的情况,这种不确定的可能性常常促使个体减少耐心的投入。后者无法从期望理论进行解释。
从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解释压力对耐心的影响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探讨了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认为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动机水平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整体呈倒U型曲线变化。在此过程中,耐心随着动机水平的增高先升后降。
人们往往通过施加压力的方式试图增强个体动机,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依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这一方式并不往往是有效的:
个体在完成简单任务时,向个体施加压力能有效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个体在完成复杂任务时,一味向个体施压反而容易使个体超过最佳动机水平,使个体的耐心资源过量消耗,进入耗竭状态,反而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情绪劳动过程中的耐心表演
耐心的表演性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体验到负性情绪时,出于某种考虑下对外仍做出积极正面反馈,这时尽管个体感受到自己的不耐烦,但在他人眼中往往还是耐心的。访谈中,受访者认为这是个体对真实自我的一种隐藏、伪装,或是一种对外的表演。
根据个人在调整情绪时所付出的努力,可将情绪劳动区分成两类,即深层动作(或深层扮演)与表层动作(或表层扮演)。深层动作着重处理个人内在冲突、焦虑、紧张、不安及其它感受,使心情变好,强调通过认知调节进而调整主观感受。
表层动作注重调节情绪的外在表现,个人为了特定的目标而展现出符合要求的情绪表现,以调整情绪行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