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全球短讯!夹缝中生存:高赖子与五代十国的南平

来源:哔哩哔哩 发布时间:2023-01-28 20:00:44

众所周知,755-979年的中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藩镇,这种情况下战争无一日不兴,最终宣武节度使朱温在907年篡位称帝,开始了五代十国,到979年宋消灭北汉基本完成统一。在这期间有一个特别的藩镇由于处于各大势力的缓冲带,地盘又小,居然从907年一直活到了963年,熬死了梁唐晋汉周五朝和前蜀,它就是高季昌(避李存勖祖先李国昌讳改名高季兴)开创的南平国,历时四代五王,是那个乱世的一朵奇葩。

一、南平的产生与承袭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为了保证江南财富能到达后方,加之运河沿线强藩林立,唐朝不得不创立南路补给线,即从长江、汉水、汉中转运到关中的路线。为了保证这一路线的平安,唐朝便于760年在转运枢纽的江陵设置了荆南节度使。皇甫湜曾概括其重要性:“荆山之南,府压上游,置尹视京、河,置使视扬、益,同巴蜀吴越之治。臻自上古,为天下敌,在今为咽喉之地,置荆南之治否,乃天下低昂也。”设置之初,荆南节度使“领(荆州,即江陵府)澧、朗、碘、夔、忠、归、万八州”。所辖范围大致包括今湖北省荆沙市以南、宜昌市以及重庆市东部、湖南省常德市北部等地区。从760-885年,担任过长官的有48人,随后荆南节度使多为地方势力武力抢夺,唐廷仅仅采取事后追认的方式,其中最有名的是成汭,他招集流民,励精图治,可惜由于妄图侵占江淮地盘被消灭,随后朱温任命贺瓌为荆南节度使,荆南政局才逐渐稳定。但908年澧州、朗州被湖南马殷政权吞并,不久后西川王建夺取夔、忠、万、归、峡五州,贺瓌只能保住江陵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906年10月,朱温任命高季昌为荆南留后,907年5月,高季昌为荆南节度使,到963年2月高继冲投降宋朝,南平历经高季兴、高从诲、高保融、高保勖和高继冲五代主人。据《新五代史》,高季昌本为开封富人李让家奴,后因他向朱温贡献金钱被收为义子,改名朱友让,朱温见高季昌面貌不俗,于是让朱友让收养高季昌为养子,高季昌从军开始就担任了朱温牙军的一名将领并在902年朱温和李茂贞的凤翔之战中立下战功,后又因为跟随朱温平定青州,被任命为知宿州事,迁颍州防御使,随后改回原姓,后因贺瓌只能闭城自守,于是命高季昌为荆南留后,带兵5000防御。统治之初,高季昌即打败了觊觎江陵城的雷彦恭父子,高季昌也由此自大起来,动用民力修筑江陵城墙,912年朱友贞为拉拢高季昌,封他为渤海王,917年双方修复关系。923年后唐建立,高季昌主动入朝并促使李存勖下定决心灭前蜀。为了保护自己于乱世存活,高季昌只有联合周边政权对抗有敌意之政权,方能自存。

高季昌为政,首先是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如前所述885年后的荆南战乱频仍,老百姓苦不堪言,在恢复农业生产之外,高季昌利用江陵城有利的地理位置,劫夺路过商旅金银,他还夺取了后唐伐蜀后从水路运出的40万金银财帛,在其他政权看来这是强盗之举,但借此高季昌也得以免予剥削百姓,因而大得民心。其次招揽人才,从善如流,著名人物有梁震、孙光宪、倪可福、梁延嗣等人,并以姻亲方式相笼络以收其心。下属的建议,高季昌也多能听从,并不生气。最后纵横捭阖,周旋于诸国之中,保全江陵城。南平多次和马殷政权发生战争,一旦战况不利,高季昌就求和,并采取向淮南吴国称臣的办法保全自己,不以称臣为耻。928年,高季昌去世,年仅71岁,子高从诲继位。

高从诲从殿前控鹤都头做起,918年在荆南衙内马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司徒的基础上担任濠州刺史,928年12月高季昌重病之时,时任荆南行军司马、忠义节度使、同平章事的高从诲,受命权知军府事,后来吴国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是富家公子,习惯奢侈,但经人劝谏也能克制。虽然如此,他在位期间逐步确立了尊奉中原的政策,手段较其父更巧妙,也非常尊重其父留下的老班底。除了恪守本分,时不时贡献粮饷外,高从诲对于经过荆南使臣所求无有不允,如934年使臣路过荆南向南平借贷,高从诲赠送名贵毛皮。一旦中原政权不稳,高从诲马上寻找新靠山,如后晋灭亡,契丹和刘知远先后入主开封,高从诲也及时送上财帛,对于周边政权也采取交好措施,如庆贺新君即位等。而且只要给高从诲金银财帛,他也不羞于称臣。

虽然高从诲治理荆南很有条理,但欧阳修却给了他和他父亲一个高赖子的称号,认为他将南方诸国贡献财物截留,当事国写信谴责或者起兵征讨的时候又毫无悔意地退回去,周边国家凡是称帝的南平都称臣,实属无赖之极。但仔细思考这一言论,实属书生之见,对高从诲评价不公。南平地域狭小,军力孱弱,若不以灵活外交手段而一味刚正不知变通,恐怕早就亡国了,司马光、吕思勉等人对高从诲也给予很高评价,后者认为他是五代的贤君。 

948年高从诲去世后,相继继位的有高保融、高保勖与高继冲,只有高保融尚能保持前人基业。后周建立后,郭威和郭荣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经济,开始准备结束乱世。针对此情况,高保融在位期间,曾修筑名为“北海”的军事工程,以遏制中原政权南侵。960年8月高保融去世,同母弟高保勖继位,但执政不久,962年高保勖重病,传位高保融之子高继冲。高继冲继位后,政事交给孙光宪,军事交给梁延嗣,但963年2月,宋军以讨伐湖南张文表为借口,行假道伐虢之计,灭亡南平,9月高继冲入朝宋太祖,973年去世。

二、南平的文武制度

在简单介绍了南平五主继承后,本篇将简要叙述南平的制度和外交政策。南平名为一国,其国内体制却始终如同藩镇。南平五主皆按唐制,有节度使头衔(主管军事)并兼任观察使(主管民政),每个职务下各有幕府官员,以掌握军事和政治。其中文职官员有节度副使、行军司马、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孔目官等,武职官员有都押衙、都指挥使、指挥使等,幕府内官员职务由南平自行决定,但迁转必须上报中原政权,还设有节院,长官称为节院使,它是节度使获此权力的重要标志。除此之外,为了应付迎来送往诸多事项,设置了客司。

虽然南平藩镇体制较为明显,但后期多少也向国家体制转化。如效仿中原设置宗庙,祭祀高季昌、高从诲、高保融,虽不如传统的天子七庙制度,但相去不远。此外,南平还在宫室、车马、服饰方面不遵守藩镇体制,隐隐有僭越之嫌疑,如后周使臣窦俨路过南平,发现南平服饰逾制情况严重,低贱之人也穿着华丽,高从诲修建的宫室也称为“泮宫”,显然不是藩镇所应有的宫室名字。第三,南平仿效中原政权设置教坊,小小南平地界,乐工居然有32人,较之南唐和北汉人数都多。

说完政治体制,笔者再来简要介绍一下军事体制。南平军制脱胎于唐末,即典型的藩镇兵制度,没有禁军设置,而就藩镇兵制度而言,也只有亲军和牙军,没有牙外军、外镇兵、州兵和乡军等体制,显得不健全,不知道是因为南平地方狭小,不需要如此多的军队,还是史家缺载。南平军队脱胎于高季昌就任荆南节度使时朱温送的5000兵,梁延嗣在较长时间内担任过牙军指挥官,较著名的还有倪可福、高从诜、高保逊、刘扶等,亲军和牙军都是招募而来,招募对象有后梁亡国后的残兵和亡命徒,待遇优厚,甚至有年老仍在军中的情况。招募入军后,会看情况分配到马军、步军和水军,其中水军最受重视,盖因江陵城地处水道枢纽,南平出兵多由水路,战船在高季昌时代就有500艘,宋初平张文表叛乱,赵匡胤就调南平水师3000人从征。由于地盘狭小和河湖众多,南平马军施展不开、实力一般,战马来源也主要靠赐予,如932年从南唐获马20匹,938年和940年分别从后晋获马20匹和100匹,甚至契丹灭后晋入主开封,南平也请求契丹赐予马匹,积少成多,南平国内有一支成建制的马军,但也只能用于防卫,对外出战无甚作用。

由于地盘狭小,南平只能想方设法增强“血量”,首先就在于多次兴修江陵城,仅见于记载的就有912年高季昌修外城墙、921年再修外城墙、923-926年修西北罗城、927年修内城,还在江陵城北放水成湖,以阻碍北军消灭自己。这些军事工程卓有成效,928年后唐明宗派军攻打南平,最终撤军。除此之外,南平还想方设法扩大军队规模,从高季昌最开始带来5000人,到高继冲归降宋朝,南平军队已扩大到30000人。光有军队没有武将统领,南平显然也不能保全自己,著名的武将有倪可福、梁延嗣、王保义、李端、魏璘、李景威等人,他们或参与谋划,或直接统军作战,为南平在乱世中保境安民做了贡献。

当然仅靠军事防御工程也不行,自身也必须有足够战斗力才能立足乱世。由于南平无险可守,敌军常常能沿着长江水道直逼江陵,所以南平也经常主动出击迎战敌军,看情况有时候也坚守或者求和,南平虽然进攻不行,防守却非常厉害,多次顶住外敌攻击,并不是不堪一击。南平在防守时还经常寻找外援,使其互相牵制,无疑也有助于自身存在。

三、南平的纵横捭阖

由于自身实力弱小,灵活外交手段也必不可少,一般来说其政策被称为尊奉中原政策和睦邻政策,前者和李氏朝鲜的外交政策颇为类似,这也凸显了小国的无奈。虽然如此,尊奉中原政策在不同主君统治期间也有一些差别。如高季昌在位期间,先是奉中原政权为正朔,后与中原政权关系破裂,便将尊奉中原对象转向他国。907年4月到912年12月,南平不仅谨遵本分,积极朝贡后梁,还奉命征讨邻国;912年12月到917年4月,高季昌转为自守政策,不仅出兵攻打后梁襄州,还制造军舰,招纳后梁亡命徒;917年4月到928年6月,对后梁重新恢复尊奉中原政策,后唐建立后高季昌私下积极准备军备,在927年到928年后唐讨伐南平后,双方关系彻底破裂,高季昌请求后唐原谅遭拒,向淮南政权称臣2次才被接纳,淮南政权册封他为兴秦王;928年6月到12月,高季昌对淮南称臣。

高从诲初期,从928年12月到929年6月,遵循其父外交轨道,继续以淮南政权为称臣对象,但其内心并不情愿,反而积极和后唐修复关系,先后通过楚国马殷、后唐山南东道节度使安审琦向后唐传递消息,最终上表请罪并上供赎罪银3000两,最终成功修复了关系,后唐明宗任命高从诲为检校太傅、司空、兼荆南节度使;929年6月到947年8月,南平尊奉中原政权为正朔,同时不放弃和周边国家的外交,如淮南权臣徐知诰将要篡位的时候,高从诲敏锐察觉,在936年4月遣使劝进,947年10月,徐知诰即篡位称帝,改国号为唐,改名为李昪,他就是南唐烈祖,高从诲更是及时恭贺李昪即位。他还不失其时地在建康设置进奏院,主动表明臣属于南唐,这种行为和时代大背景离不开。晋高祖石敬瑭即位,全靠向契丹人割让幽云十六州和上供大量金银财宝换取契丹军力而得来,为保住皇位,在位期间都是姑息藩镇,只能视而不见,其侄石重贵继位后,政局不稳,更是无力削平四方,因此后晋时期南平存在两属情况,可以理解成南平想为自己安全多一层保障。947年8月到948年6月,高从诲向契丹、刘知远上贺表劝进,并在要求获得郢州遭拒后,与后汉断绝关系,转而依附南唐和后蜀。由于与后汉断绝关系后,南平遭遇经济损失,高从诲只能重新奉行尊奉中原政策,从978年6月到963年2月,无论政局如何变化,南平始终坚持尊奉中原政策,一年数次进贡金银珠宝,在后周攻打南唐和后蜀时,主动表达支援意愿,或者直接派遣水军支援战斗。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南平对中原政权或者南方大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臣属关系,而是在各股力量间纵横捭阖,借力打力,以维护自身的存在。若不尊奉中原,南平没有依仗,则随便一个邻国都能消灭南平,南平必然亡国。若实行严格意义的臣属关系,则必须坚定奉中原政权正朔,在首都设立进奏院,中原政权要在本地设立监军使,还要上交赋税,如此一来,南平独立性就完全丧失,就和五代十国中原政权普通藩镇没什么差别,不能称之为十国中的一员。其中,南平成功把握力道,不断得到中原政权的官爵加封,威慑邻国使其不敢吞并自身,还借此得到了武力所得不到的归州和峡州,奉行尊奉中原政策时,北方商人想朝南方运输货物路过江陵城,南平借机征税能富裕自身,一旦取消尊奉中原政策,南平就遭遇巨大损失,只能回到老路上。

这个时候就需要睦邻政策了,一般来说是攀附强邻和交好四方。须知南平地处南方,邻国如淮南、楚国、蜀国均为南方强国,不接壤的如南汉、吴越和闽,也是需要南平和平交往的,尤其是在和中原政权起冲突的情况下,维系和邻国关系就更重要了。如在南平912年进攻后梁襄州、919年楚国进攻南平、947年南平又进攻襄州几次失败后,南平都是及时和淮南、楚国交好,避免更大损失,其中南平和淮南政权关系更紧密,只要和中原政权断绝臣属关系,必然会重新向南唐称臣。相比之下,南平和楚国更像是互为屏障的关系,后唐明宗诏令楚国攻打南平,南平求和,马殷就退兵了,属下六军副使王环对此有如下解释:“江陵在中朝及吴、蜀之间,四战之地也,宜存之以为吾扞蔽”。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963年宋军出兵平朗州南汉、吴越和闽张文表之乱,就是先消灭南平才能顺利出兵的。对于不接壤的邻国如南汉、吴越和闽,由于南平处于他们上供必经之路,所以南平也和他们交好。没有多重外交政策配合,南平就无法消除战争威胁,牵制外敌入侵,这些外交政策无疑是十分符合南平实际情况的。 

三、结语

笔者认为,南平是一个普通又特殊的国家,说它普通,是因为它和当时其他国家一样都是脱胎于唐末五代的乱世,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居然能完整经历五代十国而延续下来,外交政策以毫无节操著称。我们固然可以说,南平的互相牵制政策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闽国和楚国却先南平一步灭亡,归根结底还是他们内部纷争引起邻国入侵,南平却战守有法、治理国内得当,没有引起大规模内乱,这也是其能存活的主要原因。南平的文武制度和外交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南平遭遇战火摧残,促进本国经济恢复发展。

此外,南平的臣子如梁震、孙光宪、王保义、司空薰等人才都为南平治理做了很大贡献。这里就不得不简单说一下梁震了,他少有才名,被高季兴招揽的时候说“我素来并不是一个贪慕做官的人,如果你不嫌弃我蠢笨,在参议军政开会时,可以叫上我。我将以平民百姓的身份侍奉你左右,这样我就不用天天在帅府内办公”,这样他就以普通百姓的身份为高季昌服务。有两件事能说明他的眼光,923年后唐建立后,高季昌想去洛阳朝拜李存勖,但梁震反对,认为有风险,高季昌不听,果然差点被李存勖留在洛阳。返回江陵后,高季兴握着梁震的手道:“没听您的话,差点不能回来”。后唐灭前蜀后,高季昌十分后悔劝李存勖攻打蜀地,梁震却认为李存勖必然骄横,离死期也不远了。

由此可见,南平能存活56年的时间,超越梁唐晋汉周、前后蜀、吴国和南唐、闽,仅次于吴越的71年,是有利的地理位置、灵活的外交政策、足够的防守实力、自身的弱小、混乱的局势等多方面原因促成,此后再也没有如五代如此场的分裂情况,南平的奇迹也就无法复制了,因为弱小的割据政权单论体量无法对抗统一大帝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学社观点,敬请读者注意。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